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中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该议定书在12月11日生效,中国也在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再过2天,距离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就满整整10年了。
10年,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在精心策划这个选题之前就曾被一个“问题”震慑:有太多的企业甚至还够不上10岁这个并不算大的年纪。因而愈发感到,有资格参与入世话题讨论的企业,本身就是变革时代的见证者、行业历史的创造者。
回头来看接受本次调查的企业,有两点印象格外深刻。
其一,多数接受采访的企业都表达了同一个心声:加入WTO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世界给纺织打开了一扇窗。
其二,如果不是因为采访的“打扰”,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尽管纺织行业被认为是中国入世后最受益的产业之一,但“早已习惯了市场环境”的确是企业辛苦劳作背后的真实心境。
遗忘或者忽略,有时是件好事,有时反而衍生麻痹。
说起10年前,企业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被各种配额捆绑的苦楚。说起5年前,不少企业还能顺手抄起案头的辉煌数据。说起即将走完的10年,有些企业在提醒之下梳理了过往的经历与经验,有些企业则在出口下滑的事实面前遗憾地放弃了话语权。
大浪淘沙,沉浮皆有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能遗忘。而这也正是本报策划“入世10周年纪念专刊”的意义所在。
现实提醒我们,中国在世界贸易领域的地位越高,我们面对的贸易争端和“合理障碍”可能越多,并且这种风潮已经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蔓延。在世贸组织自由贸易体制下,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早在10年前,就有专家提醒,入世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激励和保护自己。
然而数据显示,2001~2004年,我国纺织行业专利数量低于4000件;2005年同比增幅最高达95.7%,其后增速减缓;2010年纺织行业全部专利数量31551件,同比增长12.5%。目前我国纺织专利库收录了20多万条专利数据,但在我国专利总数中占比较小,与我国纺织行业的规模不甚协调。
在多元化的利益面前,企业怎样合法合理地规避,本身就是一个考验。除了热情到位、眼界到位,“工具”更要到位。
红豆集团“组合拳”应对市场波动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性”。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红豆集团外贸自入世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10年增长10倍。尤其是过去5年,红豆外贸比例持续上升,金融危机期间逆势飞扬,2011年更是再创新高。红豆外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取决于红豆在外贸上不断加大的研发设计投入,另外也与红豆的品牌效应密切相关。其实,做外贸与做内销一样,也要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江苏红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红豆集团属下的一家外贸公司,截至今年11月底实现销售收入同比100%、利润30%的逆势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堪称奇迹。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和不确定性,红豆主动出击,打出“组合拳”积极应对。在加强质量管理的同时,加强新产品研发,通过自主开发、资源共享、参加展会、调研市场,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在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加强外协管理,对质量不过关的外协单位,坚决终止合作关系。在加强自身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绝不做无信用认证和资质认证的订单。 □ 谢昌举(红豆集团宣传部)
华纺股份市场结构形成“5个20%”
入世10年来,华纺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国际面料市场积极探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回报。与10年前相比,公司主导产品中印染布年产量翻了一番,出口创汇规模由4800万美元提高到21000万美元,出口比重也提升到80%以上,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令人惊喜。
华纺公司从1991年底开始尝试做自营进出口贸易,而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则是在中国入世后的这10年间,自身完成了由被动跟从市场到超前研发产品、主动引领消费的嬗变。10年前,公司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除中国香港、美国及非洲市场外,其他市场领域尚少涉及,而欧盟、南美及南太平洋地区几乎还都是空白。如今,公司走出了一条稳健经营的路子,“Lyocell织物染整新产品”、“冰凉玉”、“天丝”系列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敲门砖”,特别是适时调整的营销战略思路,使“国际华纺”的构思越来越明晰。如今,公司的市场网络、客户分布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结构形成了“5个20%”的特点,即:在公司销量中按照产品去向划分,美国、欧盟、非洲、国内、亚洲及其他市场各占20%。□ 郑安江(华纺股份办公室)
上海纺织集团“一企一策”专项扶持
入世10年来,我国逐步削减关税水平,并按承诺时间表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彻底开放了对外贸易经营权。趁此东风,上海纺织集团大力拓展进出口业务,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2.7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1.7亿美元,其中出口31.7亿美元,进口10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规模预计近50亿美元,比2000年猛增2.9倍,平均年增15%以上。上海纺织集团已居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一位,同时成为上海最大的国际贸易集团,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集团所拥有的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优势,致力于推动外贸转型,转变增长方式。近年来,各外贸企业通过建立海外公司,内外贸联动,完善品牌、设计、检测等服务功能。他们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品种结构和贸易结构,从分散客户向有信誉的大客户集中,从纺织向纺织与非纺结合、生活资料向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结合、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举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集团领导连续3次推出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对在拓展品牌效应、核心产品、市场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外贸企业给予“一企一策”的专项扶持政策。 □ 特约记者赵磊
常山股份“松绑”之后施展拳脚
入世前,尽管常山股份下属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等企业坯布60%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并且在国外市场卖得很好,但企业只能赚10%左右的利润,而外贸公司一倒手就能挣到30%~40%的利润。纺织企业想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入世后,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废止,新外贸法开始实行,放开了权利,没有了门槛,取消了限制,长期被束缚的外贸经营“松绑”了。常山股份成立了进出口公司,专门从事内外贸业务,产品销往美国、欧洲、日韩、中东、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外商经常直接登门洽谈,企业订单不断。公司还在英国、中国香港申请注册了“izi”、“C&S”等国际化品牌商标,自主品牌出口的面料、服装、家纺等产品越来越受外商青睐。近年来,常山股份外贸出口额连年翻番,2010年,仅常山股份属下只有10多名员工的恒荣进出口贸易公司外贸额就达3000万美元,今年有望突破6000万美元。10年来,常山股份总资产由13亿元增加到48亿元,净资产由4.3亿元增加到24亿元。□ 邵光毅(常山股份宣传部)
兰雁集团将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
入世10年,在国际规则面前,进出口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我国的牛仔布及服装行业更是经受了一番不寻常的历练。正是入世后思想观念的改变,让兰雁集团紧紧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的自主研发、产品升级乃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明显增强。公司依托企业的“山东省牛仔面料与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国家项目4项、省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其中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产品研发及牛仔面料生产的核心技术上优势明显,全国牛仔布及服装行业首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也落户兰雁。近两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坚定不移地贯彻“走上去”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变资金为资源,积极将企业的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目前,企业在柬埔寨的纺织服装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达效。 □ 任学东(兰雁集团党群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