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第一季度侥幸躲过衰退,第二季度经济温和萎缩态势已成为必然。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发酵拖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 一、上半年欧洲经济走上衰退、前景依然黯淡 (一)欧债警报尚未解除,欧洲经济上半年没能逃过萎缩 欧元区第一季度经济因德国表现超出预期侥幸躲过衰退,但成员国经济状况反差巨大前景不容乐观。IMF对2012欧洲全年GDP增长预期持悲观态度,预计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317%,而对整个欧盟的预期为0.029%,增幅基本持平。 据欧盟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去年第四季度GDP环比萎缩0.3%后,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的GDP环比双双持平,实现零增长。德国经济得益于在出口和内需方面的增加弥补了投资下降的不足,继去年第四季度环比收缩0.2%后,今年第一季度GDP环比上升0.5%,同比增长1.2%,成为助推欧洲经济的主要动力。 欧洲三大研究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e)、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Insee)和意大利统计局(Istat)预计,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2%;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将进一步萎缩0.1%,意味着欧元区经济将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即出现衰退。 (二)希腊、西班牙暂时躲过一劫,欧元区局势仍岌岌可危 6月17日希腊政府宣布“二次公投”结果,支持紧缩政策的新民主党在选举中险胜,并于21日宣布与另外两大政党组建联合政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对欧元区经济出现短期剧烈震荡的担忧。 目前,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是“欧债危机”的重中之重,形势一旦恶化必将引发意大利的连锁反应。另外,欧元区银行对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国的风险敞口高达1.95万亿美元,两国已成为“大而不能倒”的救助对象,严峻的形势正在逼迫欧元区国家向着更加团结的方向努力,以采取更加严厉的改革措施。 欧洲经济在债务危机干扰下仍岌岌可危,发展趋势将呈现三个特点:中长期经济衰退压力不减、流动性压力持续增大、阶段性货币危机扰乱复苏步伐。长期来看,在欧洲央行三年长期再融资操作下(LTRO), 紧缩政策已经在降低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期来看,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方面。首先,有利于财政调整计划进一步落实并巩固欧元区财政联盟的作 用。其次,适度宽松以恢复各国的经济增长动力,缓解国内局势。但阶段性危机压力仍然很大,国际评级机构相继下调欧洲各国主权信用评级等级,增加融资成本, 无疑为乱局雪上加霜。另外,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已造成欧洲资本大量流出现象,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增加。 (三)领先指标出现下降、前景堪忧 欧洲公布的部分经济领先指标也都弱于预期,凸显欧洲经济前景黯淡。5月份德国制造业PMI指数降至3年来低点,仅为45,远低于50的荣衰分界线。德国商业景气指数降至106.9,低于4月份的109.9,也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09.4左右,这也是该指数自去年8月份以来的最大降幅。欧元区6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由5月份的90.5降至89.9,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由-19.3降至-19.8。两组数据表示6月份欧元区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更加悲观。 作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商业景气指数已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从4月份的95降至5月份的93。法国6月PMI综合指数为47.3,这也是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第4个月低于50的分界线,这也显示了法国目前内需下降,经济不景气对制造业活动的打击。 据最新数据统计,经过前3个月的连续下滑,欧元区6月份制造业PMI综合指数仅为45.1,远低于50。南欧的情况最为严重,意大利的PMI降至44.6,西班牙PMI降至41.1,创37个月低点。德意志银行预计,2012年意大利经济将萎缩2.3%,西班牙将萎缩1.5%,2013年两国经济可能进一步萎缩。 (四)欧盟峰会敲定应急救助方案,如何落实决定成败 欧盟峰上领导人达成的协议或许给阴云密布的欧洲经济带来了一线曙光。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表示峰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欧盟将灵活运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采取措施稳定市场。 但外界质疑不可避免。首先,欧洲稳定机制直接参与银行资本重组的措施有利于消减国家债务负担,但前提是只有在欧元区新的银行监管机构成立之后才有可能实施, 该计划延误的可能性极大。其次,针对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市场的支持也存在有效性问题。欧洲稳定机制购买任何债券的同时将导致欧洲央行减少购买债券,那么债 券市场的实际支持效果可能减弱。最后,稳定机制的资金落实问题也并不容易解决。德国坚持欧洲稳定机制的规模不再扩大,在全面财政联盟形成之前,将不发行欧 元债券。 二、欧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对中国影响明显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强,贸易下滑和资本外流现象已开始显现。在发达国家整体需求疲弱和人民币被迫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出口增速乏力,对欧贸易进一步萎缩。同时,汇率上升将会刺激中国境内的换汇行为,减少外商直接投资能力,我国还将面临资本流出的巨大压力。 经济活动大幅放缓,令上半年中国与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双双受挫。汇丰发布的6月份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1,再度刷新了7个 月以来的新低,其中新增出口订单创下逾三年来最大跌幅,显示出口萎缩加速,这也预示着我国制造业活动将进一步放缓。从中期看,外需疲弱,我国出口增速继续 回落的趋势已非常明显,新增订单大幅缩水也显示了内需相对偏弱的现状,同时去库存的压力也将影响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活力。 危及我国外汇储备安全。欧元对我国而言已成为制约美元主导的霸权货币体系的有效避险措施,已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的第二选择。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目前3万亿外汇储备中美元比例有所减少,而欧洲各国的债券却积累了较大敞口。根据中国中投证券的估计,以IMF统计数据中新兴市场外汇储备中欧元一般占比27%为基准,我国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可能达到8600亿美元规模。另外,我国银行业对欧元区边缘国家国债敞口也可能达到近千亿美元,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资产安全的影响不可小视。 欧债危机加大汇率动荡风险,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欧债危机影响,美元发挥避险功能,打压欧元一路走跌。上半年,美元指数已被连续推高,从5月初的78.8被推高到目前82以上。欧元兑美元从最高点1.34跌至目前的1.25范围,最大跌幅超过7%。欧元兑人民币也被迫贬值,从上半年最高点8.48一路下行,目前在7.95附近维持。 目前,我国正在有序推进人民币在中国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投资的储备货币。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和 金融市场还远未成熟,一个拥有稳定欧元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能更有效的牵制美元,避免人民币过早成为美元对手,为国际化争取时间和空间。长期来看,欧元 兑美元的波动如果加剧引发金融动荡,势必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因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兑换基础将有利于稳定外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进而增加储备信心有助于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降低上游资源成本。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价格已从第一季度所创高位开始大举下滑,中国原材料消费也步履蹒跚大行情下。受美元升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据国际投资机构预测,今年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将有可能下降20%或更多。从供需基本面来看这将有助于降低外部资源采购成本,缓解我国的通胀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