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最近好转依赖的是以前那种“借贷加建造”的政策,外界不禁质疑这种反弹能持续多久。
过去两个月,中国经济有所加速,工业产值、发电量和出口全都大幅增长。这不仅提振了全球市场,考虑到美联储(U.S. Federal Reserve)缩减购债计划的预期,也缓解了中国将加入其它增速迟缓的新兴经济体行列的担心。北京说,很多改善都是在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在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说: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
但一些经济学家和商业领袖说,似乎中国正在使用与以往相同的刺激增长的方式,即信贷和投资拉动,尽管信贷飙升和增长乏力的“错位”表明,这种办法不像以前那么奏效。他们担心,眼下的经济急剧增长可能在一两个季度后逐渐消退,并且产生更难以解决的长期问题。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的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说,只要仍存在信贷繁荣,那么最后审判日可能就会往后推迟。
有一个细节象征着中国对大兴土木的强烈偏好,当李克强在大连对企业高管说,中国政府将避免使用刺激措施以及改革红利开始显现的时候,他是在一个全新会议中心这么说的。仅仅两年时间,这个中心就取代了另一个现代化会议场所。
经济学家说,在大项目(如新建国际会议中心等)上的庞大支出会提振短期经济增长,但对中国长期经济前景几乎起不到支撑作用。
近几个月,中国似乎真的在控制已经持续了很久的信贷繁荣。今年6月的“钱荒”程度之甚让全球投资者都感到惊慌,短期利率逼近30%,原因是中国央行试图遏制过度放贷。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放贷规模仍远高于去年。
那些贷款目前正在“渗透”过程中。受其影响,才有了一些近期表明中国经济上扬的迹象。
惠誉分析师朱夏莲说,最近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过去一年放贷规模增长约20%所推动的。中国的放贷常常是通过所谓的影子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将资金传送到监管机构认为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
她周四说,任何认为中国即将解决掉信贷问题的人都想错了。
今年,中国总放贷规模增至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 200%的水平,高于2008年的约125%。
过去,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其他一些国家,随着企业和家庭努力偿还债务,借款的迅速增长曾导致金融灾难或多年经济增长缓慢。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拥有避免崩溃所需的财力,但放贷的放缓——11月中共一个重要会议召开之前不太可能出现放贷放缓——可能仍会导致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中国领导人遏制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一个动力可能是这样一种信念:充满活力的经济可以为推动实现可能痛苦的政策转变创造更好的环境。
不过,野村的张智威等经济学家说,也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可能减轻领导人的紧迫感。这是因为在经济紧张时期更容易对抗既得利益集团,因为这时领导人可以说除改变之外别无选择。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利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中国经济放缓,推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所需的全面改革。
张智威说,经济方面面临的压力更大,社会改革的难度就可能更高。
诚然,也有人认为中国政策正在发生真正的改变。前中国高层官员、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副总裁的朱民就曾赞扬李克强做出的不会使用刺激政策的保证。
他说,他不会采取刺激政策,我认为这很好。他们不会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或其他项目,但他们将投资新的领域,比如IT和能源效率。
一些企业说,他们预计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升不会持续。上海物流公司熙可集团(Chic Group Global Co.)首席执行长朱演铭(Edward Y.M. Zhu)说,中国太经常依赖旨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来实现短期收益。他说,这些补贴不会持久。能持久的是消费需求,因此必须想到客户的最终需求。
8月份零售额的小幅增长没有提升企业对于经济增长推动力朝着家庭支出转变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