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棉花市场总体仍处于下跌趋势,市场不断调整,试图回归理性、恢复平静,以便在犹豫和矛盾中重新选择方向,而内外皆弱的市场表现又预示着利空压力重如泰山,市场些许的努力也显得徒劳,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本周国际棉花市场由于缺乏利空消息的刺激,踌躇不前,弱势有加,关于棉花增产、消费紧缩和库存上升的联合炒作暂告休息,而有限的利好讯息却又软弱无力,美棉良好的生长状况更加重了未来供应增加的预期,面对利空笼罩、疲弱难改的局面,市场选择了徘徊向下姿态。ICE棉花期货总体利空压力依然未能解除,处于低位盘整态势,美棉出口数据利好未能激发买入力量,反弹落空,弱势再下。主力12月份合约在67美分/磅~68美分/磅的底部区域盘整,企图寻求机会获得突破;近月10月份合约同样先稳后跌,最后报收65美分/磅,远近合约相差不大,弱势不改成为共性。
现货价格Cotlook
A指数经过缓慢下跌后,先在83美分/磅处短时停留,后又继续下探至81美分/磅低位,供大于求的矛盾在价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纺企开工率低位徘徊,纱线行情未见好转,价格下跌促成望情绪浓厚,成交降至冰点。美棉销售状况在最新出口周报中得以体现,棉花签约量呈现负增长,中国进口棉市场形势不见好转,更加重了市场对未来棉价的下跌预期,市场的观望让棉价一蹶不振,进口棉价格指数在83美分/磅处盘整后,继续下调至81美分/磅,市场实际成交价维持跌势,且多为刚需交易,本就疲软的市场仅需从抛储平台获得原料补充,无意大量购入质量不佳的印棉、美棉和非棉,质量上好的澳棉仍然有降价预期。
国内棉花市场可谓冷热不均,寒意有加,即将出台的棉花直补政策无法激起市场对未来的憧憬,内外棉价的跌跌不休让棉市阴云笼罩,纺织市场的持续低迷又让市场信心不支,棉市积弱成疾、弱势难改。郑棉期货市场在暴风雨过后,本周露出一丝阳光,对政策的无限遐想和巨大的期现价差阻止期棉再度下泄,超跌反弹成为盘面修正所需,给资金博弈留出休战间隙。主力新年度1月份合约试图延续反弹意图,向上最高挺进至14630元/吨,但未能突破14700元的强势压力,周末收在14300元/吨一线;近月9月份合约在逼仓意味犹存的激励下,乘势上攻,直至17000元/吨的整数关口,周后遇阻小幅回撤至16900元/吨一线,后市可期。电子撮合市场在期货市场的引领下,活跃度大大提高,企业参与不断增加,却难敌市场的大弱环境,盘面同样处在弱势振荡的状态,本周市场均价小幅反弹,近远月市场分化明显,八、九月份靠近现货价格,维持在16000元/吨之上,9月份以后合约大多在15000元/吨以下逐月递减,最低为1月份合约14200元/吨左右,与期货市场预期一致。
国内棉花现货市场虽还算平稳,但需求惨淡的状况没有丝毫的改善。本周国内棉花价格指数下跌脚步不止,周末报收于17173元/吨,跌势中更加重了企业买入棉花的谨慎态度。抛储市场的情况也足以说明现货市场的低迷态势,成交量和比率继续滑落,截至本周共计划投放储备棉1011万吨,累计成交227万吨,成交比例下降至22%,旧国标下均价在17200多元/吨,新国标下资源占据绝对多数,均价在17300元/吨左右,进口棉成交4249吨,均价在16600元/吨上下。成交价格有所上升,可能与企业为获得更多配额而增加新疆棉的竞拍有关,但总体对棉花的需求依然堪忧。
纺织市场维持疲软态势不改,服装产品销售状况增速下浮,纺织行业景气度指数不足40%,棉纱、坯布产品需求萎靡,市场成交依然不旺,淡季的印象更加明显。纺织企业成品库存消化缓慢,为了规避市场下跌风险,保持极低的原料库存,甚至停产或转产予以应对,纺织企业正经历着极度严寒的环境和极度艰难的考验。随着市场的步步走低和新棉花年度的临近,市场对棉花直补政策的关切愈加强烈,对政策的各种传言也渐渐增多,对市场影响的猜测也更加纷繁,市场期待云开雾散之日。 |